在阅读梁老师的这本书时,像是一些年轻的学生带着自己的迷茫在老师办公室中请老师指点迷津,梁老师用一种关怀、真切的方式娓娓讲述他对这些迷茫和困惑的理解,以及他的建议,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包含对年轻人们的希望和鼓励。学生们静静聆听,时不时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在沟通完之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期待,前路的迷雾也被拂去了一些。
这样说起来,其实这本书有点像是一期播客的脚本,播客的主题覆盖很广,梁老师从自我出发,聊到了年轻人的工作观、“躺平”,聊到了人格,女性话题,爱情与孤独,还延伸扩展到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和修养。
不同于苍白的说教,老师在分享他对于这些论题的观点和自己的理解前,是充分了解当代年轻人,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
关于躺平
比如,老师在谈论工作和“躺平”的话题时,他知道年轻人们口中的“躺平”、“摸鱼”不等同于偷懒和怕苦,这只是年轻人应对「父辈传承下来的“劳动是为集体为国家发光发热”的价值体系」与当前「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压榨生活」的割裂时的自嘲和调侃,看似年轻人工作不积极,但是隐藏在这些话语下是年轻人在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积极心态。
正是因为我们不想要时刻紧绷的,996式的工作,不想要下班假期还要随时oncall的状态,所以我们选择用“摸鱼”、“躺平”的话语去抗争,去表达对现在工作环境的不满。在躺平话语的另一面,多少年轻人面对超饱和的工作量和压力紧绷的工作环境,表面骂骂咧咧,交付产出的工作保质保量,绝不含糊敷衍了事。还要保存活力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索自己生命中的光,这样煎熬着努力的年轻人难道还不能有一些埋怨了?
关于国家与民族
梁老师认为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可贵,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近代史里,我们完成了从农耕文化到后工业时代的飞跃,老中青三代人经历的成长时期完全不同,农业时期是一种前喻社会,生存法则由长辈向晚辈口耳相传,工业开始发展时,前喻社会与后喻社会共存,父母那一辈人很多在和同龄人共同接受新知识,互相学习,同时一些有经验的前辈也能进行指导。而现在,在信息化时代,很多时候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比前辈快得多,老一辈人在不清楚新事物的前提下常常会采取保守和回避的态度,有时候甚至会靠打压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族传承让我们没办法不顾及长辈的感受,我们大部分都希望得到长辈的祝福和肯定,这也是当前很多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
从国家崛起历程的角度会看,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几代人是值得被歌颂和铭记的,他们完成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快速缩短我们与其他强国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要去多和他们对话,通过他们去加深自己与国家,与历史的深层连结。有机会的话,也要多出去游历,去到三十四个省份,去到几个特别行政区,亲身去感受国家的幅员辽阔和不同的风土人情,在游历中去遇见和记住上一个个真实的可爱的同胞,才是更应该追从的爱国主义。
现在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字眼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瞬息万变,我们国家正在屏气凝神,向人均GDP2万美元的里程碑上爬坡(超过2万人均GDP的国家,基本上不会发展倒退),虽然内忧外患有时候让人心烦意乱且愤怒无力,但是我们还是要坚定的站在国家同侧,贡献自己的一份生产力。
关于迷茫
所以梁老师认为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迷茫才是正常的,因为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生活得没什么可能,现在社会中太强调“阳关道”了,千篇一律的考大学,考编制,成家立业买房子,好似不按照这样的模式人生就会惨淡无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非常农业时代的,期待种豆得豆风调雨顺。
我们既想要去探索自由的、不一样的生活,又希望新的探索能够得到社会、得到父辈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这用农业时代的那一套对“顺利”的追求思想是不可能兼得的。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迷茫之中上下而求索,要与老虎同行(老虎是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是Pi,没有那只老虎相伴,早就葬身在茫茫大海之中。具体说来,梁老师建议年轻人在尝试发展时可以通过这三大步,虽然不一定能够很快实现:
- 多游历,多打开生活
- 认识自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做什么,上限在哪里,下限在哪里,招到自己生活的定位
- 认识生命,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不只是自己存在,要认识到世界生命的一体性
梁老师在书中还谈到了很多与女性主义,爱情和孤独的看法,之后等有机会在了解了女性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时候,结合起来再一起总结吧。